【對疼痛的看法】
一位40歲男性因為下背痛被診斷為椎間盤突出,不過復健跟腰椎的超音波治療一年了還是疼痛。
我先認為是縱軸(足跟-髖關節-腰椎)歪掉,所以從腳跟去調腰椎,一開始效果不錯,但是回去幾天就復發。我一驚,認為可能是我治療有些遺漏,不過再小心處理後又依然復發。反覆測試後,才發現這患者的腳難以穩定,跟他同側腹橫肌無力有關,而且從肚臍可以啟動他的腹橫肌,進一步探尋,還發現更深層的心理原因。
我目前對疼痛的看法,相較於以往的結構思維更新許多。
結構歪掉是事實沒錯,但至少要粗分為「太緊」或「太鬆」兩種。
太緊的一般屬硬體問題,也就是常被理解的「某關節或某筋膜卡住」,造成張力拉歪整體結構。
太鬆的一般屬軟體(被理科男糾正為“韌體”),原則上是某核心肌肉與神經連線不穩而變弱,但因生活需要,其他肌肉代償而變緊繃疼痛,進而拉歪結構。
硬體與韌體這兩種緊繃觸診上有很大的不同。
如何用針去處理針對軟體問題的疼痛?
要用到 #InK 的概念,去啟動被情緒影響的深層核心,至少可以處理到。
因果鍊-
這患者他的椎間盤突出是事實,但如果是因為是足弓錯位造成的,那就必須先處理足弓。
但若足弓錯位是核心肌肉無力,重心不正導致時常拐到腳,那就要處理再上游的核心無力。
如果該核心無力的上游原因是因為深層核心被抑制,又來自對親人的不諒解,那就要結心結。
也就是說化解對親人的不諒解,可以最有效率的處理該患者的椎間盤突出。
診斷與治療因果鍊越上游處,療效越直接且傷害越小,這就是「力爭上游」,雖然很麻煩,但有時不入虎穴,焉得虎子。
--------
【診邊札記】記錄了特殊診療案例
阿銘師使出渾身解數的臨床經驗!
9/2(三)晚間21:30 記得入宮!
阿銘御醫跟你在youtube不見不散
●YouTube快速訂閱:
https://reurl.cc/r8g9Nb
●IG快速追蹤:
https://www.instagram.com/amin_shih
#中西醫師黃獻銘 #診邊札記 #關於疼痛 #Ink
#看不懂沒關係 #提出問題 #阿銘師為你解答